最後更新時間 10/25/2024
「畢業即失業」絕不只是臺灣大學畢業生的煩惱,也是美國留學生畢業前後都時時掛在心裡的最大焦慮感來源。
2020 年的疫情打亂了整個世界,然而即使混亂,留學生活仍然得繼續。根據美國政府規定,持有 F1 簽證的美國留學生可以申請 OPT(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)簽證,取得在美國工作 1-3 年的許可,年限依主修不同而異;持有者必須在 OPT 開始的 3 個月內找到工作,否則就得返回家鄉。站在時間面前,人人平等,無論學歷和成績,時間到了就沒有選擇。
我叫 Lynus,2018 年赴位於美國德州的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大學(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)就讀兩年碩士,專業為商業分析(Business Analytics)。我在 2020 年 5 月疫情爆發之初畢業、7 月在美國找到工作──這在許多人聽來或許不可思議,但其實早在 2019 年的 12 月,我就開始找工作了。
如今畢業兩年,回想起那段求職的日子,似乎不光是單純為找工作感到焦慮憂心,更多的是在自我質疑、自我肯定和認識自己間多方拉扯。半年多來馬不停蹄地投履歷的生活,從胸懷大志到自暴自棄,當下真心覺得求職過程有如夢魘──花了數百萬來到美國,卻沒有容身之地的痛苦,現在來看,也是更認識自己的一段旅程。
從胸懷大志到自暴自棄
大部分來到美國的留學生們心裡幾乎都有個夢,夢想畢業後可以在美國留下;更甚者,進入自己心目中的好公司、大公司或至少「聽過的公司」。我們考了托福、GRE/GMAT,準備了 SOP(Statement Of Purpose)、CV、推薦信等文件,通過重重關卡進入美國大學、用功念書,渴望著畢業後實現夢想,但卻未必都能如願以償。
2019 年 10 月,我從尋找春季實習展開了投履歷之路,但直到 12 月後春季實習幾乎都關了,我還是找不到實習工作。我沒太多時間懊惱,連忙收拾自己挫敗的心情,開始投遞畢業後的工作職缺。
然而隨著時間流逝,我卯起來狂投、猛投的履歷幾乎都石沉大海,只能把不斷收到的拒絕信都當作是對自己付出努力的證明,想來實在很悲傷。
當然當時的新聞與社交媒體上,到處都可以看到因為疫情爆發,很多公司裁員、人事凍結甚至倒閉,導致職缺銳減的消息;再者,因為國際學生的身分需要公司花錢申請簽證,求職也更容易碰壁。
然而,無論有多少理由可以合理解釋眼前的困境,我心裡很清楚,沒有找到工作就得離開。而且即便景氣不佳是事實,但看著 LinkedIn 上投也投不完的職缺,實在很難說服自己只是因為就業市場不好,所以才找不到工作。我甚至忍不住開始質疑自己,是不是我真的不夠好?
自我質疑的情緒層層堆疊,告訴自己休息一天再戰,但一次又一次,「休息」時間從一天、一個周末累積到後來的一週,最後情緒忽然就像火山爆發,一發不可收拾。我一直哭泣、一直悲觀,能再站起來的時間需要越來越長,眼看時間明明就快不夠了,卻無能為力,暫時的休息、轉移注意力也漸漸成了奢侈。
此外,同儕的求職進度也是壓力來源之一。聽到誰進到了面試階段、誰已經在談薪水、誰順利拿到 offer,雖然知道該為他們開心,但是卻也不免地更為自己擔心,心情既矛盾又複雜。
求職是馬拉松,不是短跑
面對這樣的自己,我知道,必須找出調適之道。我告訴自己,今天和昨天沒有關係,在沒有找到工作之前,每天都是新的一天。昨天收到了拒絕信多傷心、昨天投了多少履歷多疲累、昨天面試了多欣喜,到了今天就翻篇重來。我列出一個有彈性以確保身心健康的行程,設定明確的休息時間,時間到了就好好休息。求職是場馬拉松,不是短跑,我需要體力和耐力迎接每一天的到來,按表操課達到目標就是給自己最好的交代。
到了 2020 年 6 月,如今任職的公司當時給我 4 關面試,首先是和 HR 電話小聊,我們稱之為 screening interview,內容不外簡單介紹彼此,看看工作內容和一些基本能力是否相符。接著第二關和我的直屬主管及兩位大老闆面試,以行為面試題(behavior question)為主,確認我對公司理念與產業的基本認識,加上兩題技術問題(technical question)。第三關和隊上小主管及同組同事面試,最後一關則是確定工作內容和薪水。
這 4 關花了近一個月,記得最後一關的隔天下午,我看到公司寄來的 offer,當下內心激動到完全說不出話來。看著我每天紀錄投履歷已經投了超過 700 家公司的表格,終於能在 offer 欄位下打勾,我熱淚盈眶、掉下眼淚並開始尖叫。不管臺灣半夜幾點,直接打視訊電話給我最愛的外公外婆報喜,那一刻的驚喜雀躍和他們為我開心的笑容,我不曾忘記。
我的求職策略與建議
找工作有很多種方式,有人積極 networking 找內推、有人參加無數的就業博覽會,希望用第一印象進入下一關面試,也有人不斷海投累積經驗值;在和校友及同學交流經驗的過程中,我發現很難說哪一種方法「最有效」。
以我自己為例,現在的工作和曾拿到 offer 的工作都是投履歷取得面試機會,可是我覺得 networking 或許不能立即看到成效,但是長期來看,這些人脈都拓寬了我的視野。求職沒有固定公式,付出的努力都會成為養分。此外,找到屬於自己的策略也很重要。
我讀的不是長春藤名校,GPA 也非 3.8 以上,加上在臺灣的工作經驗非跨國公司,因此申請大公司的時候往往在第一關就被刷掉,所以我找工作以先求有、再求好為目標。
求職最重要的就是履歷,履歷像門面,必須簡明扼要、關鍵字一目瞭然,例如我會什麼技能,如 R 語言、資料庫 SQL、視覺化工具 Tableau;用什麼方法幫助公司,如市場劃分(customer segmentation)、線性回歸 (linear regression);能夠具體地為公司做出哪些貢獻,如增加營收。
另外也要適度地投其所好,履歷上的學歷、職稱頭銜這些看似無法改變的東西,其實還是要有彈性的詮釋空間,可以隨著求職方向、公司條件微調,要讓自己的經歷看起來更符合職缺的需求、讓人產生這個職缺非你莫屬的感覺。
找工作其實就像找適合自己的另一半,我們或許沒辦法準確說出每一項希望另一半具備的特質,然而透過看書、看電影、電視劇或是聽朋友說自己另一半如何,腦子總會閃過「這個特質真的不行」、「這個特質我很需要」的想法;找工作也是如此。如果喜歡行銷,就得想想行銷跟自己科系相關的職缺有哪些、喜歡哪個產業的行銷,再比對自己的學術或工作經驗有沒有連結,進而轉化到履歷內。如果一時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就先檢視自己擅長什麼,這些能力符合什麼類型的工作。例如我很細心,可能可以做會計;程式語言邏輯強,可以考慮 Data Engineer;預測分析能力強,或許可以走財金。
你可以在 LinkedIn 上打關鍵字蒐集資料,多看幾個 Profile、Job Description,觀察比較再修改自己的履歷,讓自己更符合應徵職務的條件,就能提高面試機率,面談起來也會更對盤!
LinkedIn 就像歐美版的 104 或 1111 人力銀行,但少了制式履歷的篇幅限制,可以呈現更清楚、完整的資訊。此外,Indeed、Monster、學校的 Handshake 也都是值得一試的平臺。
盡人事,聽天命
我曾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失望、一遍再一遍的苛責,投履歷到後來,收到每一次的面試通知,甚至都讓我覺得恐懼,擔心自己做不到。來自家人、朋友、愛自己的人們的鼓勵支持絕對是莫大的安慰;然而,總有一段路,要自己一個人走過。
「當盡力做了努力,剩下的就禱告吧!」雖然陳腔濫調,卻是那時每晚睡前,我給自己最重要的打氣。
本文刊載於換日線冬季刊,更多後疫情時代的留學故事與趨勢,請參考《這一次,換你大膽走出去——給所有人的留學指南》。
相關文章
回台灣申請H1B面試詳細流程大公開
如何成功申請美國H1B簽證
美國留學生如何購買二手車
在美國生病後的五步驟
你們的鼓勵
是我努力堅持的動力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,留言或是寫信給我,都對我是很大的鼓勵🙋♀️🙋♀️🙋♀️
也希望你能點選下方拍手圖示,幫我拍手 5 下給我支持:
這是一個不用花任何錢就能支持我的方法,只需要登入FB或是 Google 帳號,給我 5 下拍手,回饋會由 LikeCoin 基金會配發。這將鼓舞我繼續寫更多文章,也能分擔一點支付網站主機的費用。
2 comments
Lynus 妳好,
我 2022 年到英國讀書,現在也正經歷類似的過程,看了覺得非常有感覺。想謝謝妳寫下這篇文章,讓我知道悲觀的情緒並不奇怪,也許只是過程的一部份。謝謝妳。
Josh 你好,很謝謝你的留言,你的留言對我是莫大的鼓勵。真的很感謝你。不知道你現在正在經歷哪一個階段,但想跟你說,一定要適當的休息,努力之餘更重要是相信自己和肯定自己。有任何我能幫忙的或只是聊聊都歡迎跟我聯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