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間 02/22/2022
說到捷運,想當年我可是第一波搭乘捷運的人呢,木柵線來著,現在都成柵湖線了不對…是文湖線。目前臺灣捷運分為三黨: 臺北捷運、高雄捷運,和今年開通的桃園機場捷運。
臺北捷運於民國85年通車,目前有5條主要路線,路線里程136.6公里(約基隆火車站到苗栗火車站的距離),營運車站共117站;而高雄捷運目前則有3條路線,51.4公里(約台北車站到宜蘭車站的距離),營運車站則共有52站。
北捷、高捷搭乘人數年年漲
我們來看看近幾年搭乘捷運的人次,根據高雄捷運、臺北大眾捷運提供的數據指出,搭乘捷運的人數是持續增加的狀態。
民國100年時搭乘臺北捷運的人約有5億6600萬,也就是說一天有150萬人搭車,而臺北市人口(依戶口計算)當時有390萬人加上新北市260萬人共650萬,也就說有約莫2成的人搭乘捷運上下班(異鄉來臺北打拚者無法明確算於記錄內,由於臺北也有人去外地工作,所以平衡起來應該還是可參考)。到了105年時一天平均約有200萬人搭乘,除以當時雙北人數650萬人,大約佔了3成;影響搭乘捷運人次多寡的影響有幾項,像是92年的SARS,讓總搭乘捷人次首次減少,而不同線的開通或是特殊活動如花博、世博等,會讓搭乘人數增加更多。
以上說的是北捷,反觀高捷搭的人數看起來少很多,事實上也是少很多,民國100年有5千萬人搭高捷,平均一天13萬人,而高雄人口約270萬,也就是說高雄人只有4%搭捷運。105年時,搭捷運的人增加到6300萬人,這樣算上升2%也就是6%的人高雄人搭高捷。記得我高三畢業時去高雄玩搭捷運,實在等得我要死,10–15分鐘一班車,頭髮都等白了,過了兩三年再去,班次是多了一點,但是那個轉乘路線我找的有夠久,也花了快15分鐘吧,一般來說不是對面就是另一個方向嘛…我高雄朋友也都說她從來不搭捷運,「那是給外地人搭啦。」不過,那裡的公共藝術都蠻美就是。
中山站崛起,成為新捷運熱門商圈
接著來動動生意頭腦,如果想在捷運站附近做生意,來來來,可以參考下面的北捷十大人潮熱點站(流動攤位不用付租金,但看到警察記得還是要跑哈哈哈),因為我朋友找我明年情人節去擺攤賣巧克力或紅豆湯,他說之前去賣淨賺臺幣5000元,晚上揪團吃大餐。實在好主意~趕緊也來籌畫一下!!
此排名為根據臺北捷運公司提供的各站進出量的出站數計算,我分別取出民國104、105、106年的3到5月份各站出口人數加總平均再去排名,選擇這幾個月份是覺得應該排除寒暑假、聖誕假期、跨年等爆量人次來做平均會比較準確。
擴增站數、部分商業化,捷運賺錢指日可待
回到北捷跟高捷,雖然搭乘的人越來越多,但就捷運發布的年報指出他們幾乎沒有賺錢,拿損益表出來看一下,營業毛利(營業總收入-營業總支出)的成長率((當年營業毛利-前年營業毛利)/前年營業毛利*100%)三年都呈現負成長(北捷去年終於正回來,還正很多)。
這些是光從營業毛利看,但是其實我們還得看到營業費用、營業外收支等等才能透徹了解公司是否賺錢。不過,新任市長柯文哲當選後的一連串政策確實讓北捷賺了些錢,他強調北捷需商業極大化,因此開始擴展附屬事業與業外收入,包括將站內的辦公空間出租,作為商業空間使用,接著有更多廣告進駐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現在捷運站(進站前)多了很多商家,像是北車往中山站方向的地下街多了兩間飾品店(那隻有點奇怪的生物鳥人 Aves 旁)、或是多間手機殼店(不是地下街那歐,是北車往新光三越出口時手扶梯旁忽然冒出來的)。高捷或許也可以參照部分計劃。
有些人覺得交通建設是為了服務人民,怎麼可以這麼商業化…我是覺得賺賺錢沒什麼不好,大家不想買就不要買,想買方便就買。在外流動攤販颳風下雨,在內利用空間,有興趣開間小店,說不定也是商機無限。
機捷蓄勢待發,還是會後繼無力
最後,來看看今年熱騰騰剛蓋好的桃園機場捷運,根據這幾個數據統計,除了剛通車有比較多人搭乘,搭乘人數幾乎每個月都在下降。
雖然朋友搭過說不錯,很穩、位置也舒服,時間也能控制得很好(30分鐘穩穩直達),但因為還是覺得貴貴的,所以我一直沒有跟風。如果搭客運來回臺北跟機場不到臺幣200元,時間一趟也約1小時內,還24小時都有班次;從臺北車站搭乘機捷到機場一趟就要臺幣160元了…umm我將來成為商務人士就多搭…所以,我有點難看出搭乘機捷的人會不會增加。
延伸閱讀:
來臺人數去年破千萬人次,連續10年穩定成長,亞洲區旅客占近九成
《旅遊觀察》首部曲- 星國與大馬僅一線之隔,一人用餐兩國價格竟相差快4倍